Monday, June 9, 2008

提高情緒EQ: 轉念

最近一位客戶心情時常不好,工作時經常和夥伴吵架,一吵就耽誤事情,因為無法做出最好的決策,所以我們談論許多如何轉念的話題。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,工作夥伴腦筋沒有他轉的快,自尊心又強,所以衝突多,他覺得自己多半是對的,因此也不願意讓步,就這樣惡性循環,也影響生意。

這幾次他學會了掌握黃金五秒鐘的秘訣,要開罵前,或是發送很難看的電子郵件之前,先停一下,想想我們平時討論的內容,或者打個電話和我商量一下,讓念頭轉一轉,平息一下自己的情緒,就發現其實不需要如此得理不饒人,或者這麼生氣,
結果狀況往往就有轉圜的餘地。

有的時候我們會把自己困在思想或是情緒的瓶頸裡,無法突破,怎麼想都是同一個方向,都是讓自己更氣餒或是更消沈的意識。在這個時候,就要練習轉個念頭,轉一下念頭可以讓自己看到活路而非死巷,看到一絲希望,而不致長久停滯在憂鬱或是抱怨的模式裡,今天就試著轉個念頭吧。

每個人都或多或少「需要自己是對的」,所以生活上就有許多據理力爭的狀況出現,經常提醒自己不需要是對的,在和別人相處時,重點不要放在「我一定是對的」上面,專注於友誼和愛心的傳遞,結果可能會出你意料之外呢。

當我們需要很費力才能作決定的時候,可以暫時停下來,不要再做太多的分析整理,相信該考慮的大概你都已考慮周全了,放下所有的焦慮,信任所有的答案都會自動顯現,把重擔暫時交扥出去,讓頭腦休息一下,靜靜等待上天傳給你的訊息吧。

中國人是個要面子的民族,不論多辛苦都要維持一個外在的形象,一付好身段。這雖然是一個民族傳統習性,但是生命旅程中難免有起伏的時候,學習讓自己可以放下身段,信任上蒼的美意,抓住呈現在身邊的機會,接受可以得到的支持,面子和裡子能夠平衡,才是我們屬意的生活,不是嗎?
Share

Thursday, June 5, 2008

生命的本質在過程

這其實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,我陸續也為這話題寫過幾篇文章,這次再談這個主題,全然是自己這一個月的心路歷程,大家如果注意到,我的部落格殆工了一個月了,也不是沒有分享的內容,說實在的是我的心境,處在一種自己也說不上來的狀況,很磁實又很深遠,很複雜又很簡單。這樣的時候,我選擇鄙軸自珍,暫時關閉一下,免得訊息太過紛亂,沒的擾了人心。

我的狀態自己心裡很清楚,不過就是過了五十歲生日,需要重新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,也再檢視一下人生的定位,沈澱以擴張現有的存在,而最大的收穫卻是更了解每天生活過程的可貴。因為要面對幾個挺重要的抉擇,所以腦筋分析的很多,心裡念頭自然也就多,起初是很心煩的,後來發現心煩找不出答案,還不如懷著心思好好過生活吧,特意修煉暫時放下的功夫,專心一意的過日子,看花就是花,看樹就是樹,每天過得真心實在,不再讓腦袋的思緒困擾自己,說穿了,其實就是讓時間來幫自己決定一些事情,因為我相信真心實意過活,答案自然會呈現,心和意念自然會整合在一起,而這樣的過程就是生命的本質了。
Share

Wednesday, May 7, 2008

人生雖難,值得用心走一回

昨天一位朋友問我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自殺?他是因為看到台灣一位小學生自殺的新聞,覺得很鬱悶,所以找我聊天,我記得曾經寫過有關這方面的短文,當初也是一位名人自殺引起大眾關切,應邀寫了這篇文章,其實也是藉此發抒一下自己的挫折感。自己一向熱愛生命,可是生命中也的確有許多難解的課題,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來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呢?在挫折中,要怎樣才能「輕鬆地受苦」呢?真是談何容易啊。錄下當初的文章,也算是再次和大家共勉。


人生雖難,值得用心走一回

主編希望我以生活教練的專業就作家袁哲生的自殺事件,和讀者們聊一聊,我必須要承認,心裡第一個念頭是:要我說什麼呢?
從事教練教育的工作以來,最不喜歡講的就是沒有用的陳腔濫調,最聽不進去的也是長篇大論的說教廢話,而面對這樣的社會悲劇,我真不知道該傳達些怎樣的訊息給大家?

老實說我是有情緒的,我不認識袁哲生也不認識其他自殺的作家或是任何人,可是每次看到這樣的報導,我心中總有一股說不出的氣堵在胸口,但是又氣些什麼呢?

我氣這些選擇以結束生命來面對自己的人嗎?或許吧,雖然我很清楚每個人有自主選擇權,我也沒有立場來生這個氣,可是就是有一種愛深責切的心情。

我氣這個社會的消沉風氣嗎?也許是吧,我曾經在一天看到三大自殺新聞之後,聽到還不滿十歲的外甥說,自殺好像很好玩的時候,心中產生莫名的颤慄,這樣的社會教化該如何是好?

更或許我是和自己生氣吧,身為一個教育者,是否可以盡更多的心力來預防這些事的發生呢?我們該怎樣的群策群力來幫助這樣一個心情沉重的社會大眾呢?

當然我們都很清楚,光生氣和哀傷都於事無補的,可是悶在心裡更不好,所以如果讀者們和我一樣,覺得自己有情緒,就請找尋任何的管道,一吐為快吧,情緒壓抑太多就容易過鬱,不要讓自己再因為這些現象而憂鬱成疾,造成社會性的惡性循環了,讓我們更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。

聯合文學許悔之總編輯,在一篇悼念袁哲生先生的文章說「人生實難,他必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。」的確,人生有許多我們不喜歡看到的事情天天在發生,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有大大小小的難題要處理。但是有幸為人的是,我們也有許多不同的方向可以選擇啊,不需要讓自己陷在一個「非如此不可」的角落裡,獨自品嘗那杯所謂的生命苦酒,酒再苦,眾人一起喝的時候,也可以感覺到一絲絲的甘甜。

讓我們在遇到苦難時,珍惜和善用身邊的資源和溫情,不要太矜持了,盡量要求幫助,其實願意伸出援手的人,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啊。

身為一個專業教練,我專注於幫助大家在各種環境下,尋找可以自我發揮的空間,展開可以求新、求變、求更好的執行力,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變化,都可以逐漸造就出一個新的自己﹔更何況在有形無形間,更可以帶動整個大環境的改善。

所以在情緒抒發之後,還是要把心神回歸到每天的生活細節上來,讓我們在陰霾的天空底下,利用一些小行動,使自己的生活更有精神,有活力一點,不要想得太虛空,有用的行動才是最真實的人生。
Share

Friday, April 25, 2008

平凡中的深情

這是我前幾年記錄下來的一段鄉間生活小插曲,敘述在和一位老先生的意外交集中,讓我了解平凡中的深情,十分受感動。最近周旋於許多朋友的婚姻狂瀾中,不禁要問:「世人到底了解感情嗎?」


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後,在南台灣的一個小鄉村裡,我和兩位師父在她們精舍的小花園裡飲茶,沒多久一位老阿伯騎了腳踏車過來,把車停在花園邊的竹籬外,邊走進來邊和我們打招呼,師父對我說老人家是住在附近的鄰居,剛失去了老伴,以前經常和老伴過來經舍禮佛。
阿伯帶著滿臉笑容說:「師父,好久沒來看你們了,實在很不好意思。」「哪有什麼不好意思?有空多來禮佛是好事,沒空也沒關係,自己隨時念佛就好。」大家坐定了之後,師父替他添了茶,他喝了一口茶之後,
師父問他:「你好不好?媳婦煮的飯習不習慣?」
「還好啦,一個媳婦煮一天,我和一個兒子住,其他的也都有輪流送飯過來啦,我其實想自己煮,因為比較自在啦。我和兒子一家一起吃飯,我媳婦就會一直夾菜給我吃,可是我就已經吃飽了,她還一直夾,好像要把我撐死一樣。」
「媳婦孝順啦,你就說不要就好了嘛。」
「就是這樣孝順得受不了啦,像其他的也是一樣,昨天我下午去和鄰居喝酒,吃得飽飽的,就叫媳婦不要送飯來,吃不下啦,結果她照樣給我送一堆來,吃不完很浪費啦,這樣我很不習慣,自己煮比較好啦,不然她們好像在在比賽
一樣,怕被其他的說不孝順啦,真是的。」
「阿姆才過世不久,大家都要適應啦,你有話就要講,好好講就好,不要發脾氣喔,你好福氣啦,兒子媳婦都孝順。」
阿伯又喝了一口茶,想一想說:「他們老母有教啦,師父你不知道,我現在回想起來,我那個老伴,她死前一個月就在準備了啦,,好像知道她會怎樣一樣,首先呢,把家裡的存簿和印章都交給我,我說我不要管這些事,她說她管了很久了,我也該知道家裡的狀況什麼的,就硬要我收著。然後又告訴我家裡的保險箱要怎樣開,鑰匙收在哪裡,還要我練習去開一下啦,我那時就覺得很奇怪,可是也沒有多想,現在才知道,她原來是在辦移交呢,真神了。」
師父試著向阿伯和我解釋說:「阿姆有在修行,天天都在念佛,所以靈台很清明,有時候會對一些事有感應,一種起心動念啦。」
「對對對,」阿伯搶著說:「她走的那天上午,她就一直要我出去找朋友玩,說是不要煩她,結果我回來她就倒在佛堂的地下,就已經走了,人家說是佛祖來接她走的。」他乾笑了幾聲,
「對啊,你也要這樣想才對啊。」
他乾笑了幾聲,說:「她就要和她的佛祖在一起,就不顧我了。」
「每個人的因緣哪,時間到了也每辦法呀」師父自然的開示著。
阿伯好像沒有聽到師父的話,眼睛望向遠方,回憶著說:「你們知道嗎?那天早上她還在和我說每個媳婦的個性,她說我平時粗心大意,應該學習摸清楚每個媳婦的脾氣,將來會比較好相處﹔她來說孫子和我也不親,又和我說了每個孫子的脾氣,還要我不要對她們太凶什麼的,現在我真的要學著和媳婦們相處了,才想起老伴的話,她真是每件事都替我想到了啊。」
隨著阿伯的敘述,大家都沉浸在一片靜默裡,只有秋陽射在竹葉上的樹影,隨著微風而悄悄搖擺著,好像阿姆在向阿伯說:「別難過了,我好好的在天上看著你呢,你終於了解我的用心了,那就好了。」
一陣狗吠讓阿伯回過神來,又乾笑了幾聲,再喝了口茶,像是要掩飾自己的失態,又接著說:「那天我媳婦說,『人生真是沒意思,像她老母這樣辛苦過一輩子,又如何?死了就死了,很不值得,什麼都沒留下來。』我聽了很生氣,就對她說,『誰說你老母什麼都沒留下來?她做人好,鄰居都尊重她、懷念她﹔她養大三個孩子,一個是你老公,他們都本分做人,都有出息,這也是你老母留下來的好樣,什麼叫做不值得?什麼叫做沒意思?』現在年輕人不知道怎麼回事,都不會想,像我老伴這樣的好女人,大家都會記得的,師父,你們說對不對?」
「當然啦,我們兩個都經常想念阿姆的好,她也很護持我們。」師父轉向我說:「我們如果出門在外,阿姆一定會主動來替我們燒香和澆花,非常善心的一位老菩薩。」
我很少有機會來這裡,並不認識阿伯和阿姆,可是在這樣一個靜靜的午後,伴著茶香,聽著一位似呼強悍了一輩子的老先生,帶著無奈的笑容,一字一句地述說著老伴生前死後的種種,體會到了一對鄉下平凡夫妻的無限情愛,聽我這樣說,老先生一定會覺得很肉麻的,因為我相信他心中沒有這些字眼,只有和老伴生活的點點滴滴,許多老夫老妻認為理所當然的瑣碎事情,可是如果沒有深情,怎麼會替她設想的如此週到,連媳婦的個性都要提醒給他知道,因為太了解先生是大而化之的粗人﹔如果沒有深情,怎麼會在這樣一個午後,不厭其煩的娓娓細述老伴生前的言行?聽說他原本是一個十分爽朗的老粗一個,即使有好茶也不耐久坐,可是那日卻是坐到日影已斜,只因為有人可以聊一聊已經逝去半年的老伴。
深情其實就在每天的生活細節裡,有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忽略了,直到失去了之後才開始體會到,原來平平凡凡每一天的日子,都是用深情堆砌起來的,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了解,所以在走以前才會有這麼多的交代,瑣瑣碎碎都是用心和放不下啊。
看著時而侃侃而談,時而沉思不語的阿伯,我不禁默默向未曾謀面的阿姆祝禱:「您看,他是真正了解了啊,您也可以放心了吧。」
夕陽的金光穿過樹枝的隙縫灑滿了一地,拌著搖晃的樹影,好像看到手舞足蹈的阿姆,心滿意足的向我點頭:「是的,我可以放心離去了。」
Share

Friday, April 18, 2008

信任讓生活多一分美好

在台灣坐計程車的時候,司機先生大都會問我要怎麼走,我知道他們其實不是不知道路,而是要問我習慣走那條路,我經常會告訴他們,他們是專業人員,比我了解路況,所以由他們選擇路線,我尊重他們的決定就是了。

這樣的回答經常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反應,有些十分謹慎的司機先生,會把他想走的路線說清楚,等我同意之後才繼續﹔有些會開始吐一堆牢騷,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不先把話說明白,等下會有紛爭,造成不愉快,非要我告訴他們路線不可﹔沒想到對於這種相信專業的態度,在搭乘計程車時也會受到挑戰。

我曾經遇到一位司機先生,他聽了我一貫的回答之後,先謝謝我認為他是個專業人員,他說:「我們這種職業怎麼稱得上專業,只是我有在用心跑車就是了。」我說我認為在一種工作上能夠用心,能夠做得很好,就是專業,很明顯的,在台北市內找路開車,他就比我在行多了,所以尊重他決定的路線對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,他聽了很高興,就告訴我希望能夠多遇到一些可以信任他們的乘客,這樣雖然只是開計程車,還是覺得自己很有尊嚴。

我們一路聊了不少話題,他是一位十分博學多聞的司機先生,在二十分鐘的路程當中,我們談話的氣氛十分和諧,使我一點也不覺得長路無聊,我想這是因為彼此互相信任的關係吧。

現在的媒體報導普遍呈現負面現象,社會大眾之間充滿了互不信任的氣氛,民眾與政府,雇員與企業雇主,經常處在敵對的狀態之下,鬥爭和對抗似乎成了一般生活的重心,「信任」這個名詞已經離我們十分遙遠,更遑論當動詞來實踐它?可是如果沒有信任,我們的生活將是多麼晦暗無希望啊,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只剩下利益的往來嗎?

絶對不是的。

信任還是存在很多人的心裡,大家還是期望能活在一個可以互相信任的環境裡,不要讓少數人的貪婪自私而泯滅了我們的信任,讓我們重新為自己創造一個信任的環境,至少讓自己可以成為別人的信任。

每天小小的一個意念,一個行動,重拾一個互相信任的人際關係。
Share

Thursday, April 10, 2008

尊重別人的選擇

別人的選擇在我們眼裡也許並不好,我們也實在不了解為什麼他們會做這種選擇,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學習尊重。

有一天在公車上看到一件挺有趣的事,有一位女士很大聲而且激動的對一位男士說,「你怎麼會坐這一班車呢?你不是要去某處嗎,我早就告訴過你,另外一班車直接到門口,你怎麼就不聽呢?」因為她的聲音很大聲,幾乎全車的人都可以聽到,我就是因為這樣才注意到他們的情形,有許多人都不由自主被她的大聲吸引,轉頭看是發生了什麼事,那位男士看大家都在看他,臉都紅起來,十分不自在,小聲的說,「沒關係,走一小段就到了嘛。」那位女士還不死心,繼續說,「你明明可以搭另一班車,幹嘛還要走這樣一段路,真是神經病。我是為你好,知不知道?」還好,沒過不久她就下車了,車裡恢復了慣有的安靜,我偷偷瞄了一下那位男士,他低著頭,一付如釋重負的樣子。

我想我對這位男士的尷尬是感同身受的,因為我也很不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對象,尤其是當眾被塑造成一個「不聽別人善意的建議」的形象,所以我是很同情他的。當然我也了解他的朋友是一片好心,因為我們都有一片善心想幫助別人,可是我們有時候也常忽略了「尊重別人的選擇」。

一位朋友為了孩子選擇休學而大發雷霆,孩子其實已經成年,因為覺得實在不喜歡自己所讀的科系,所以決定休學重考,可是父母卻認為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,輕言放棄,所以很擔心孩子的未來。

其實天下父母心,一切都是愛的表現,可是孩子已經長大了,爲自己的未來做了一個決定,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學校科系做目標,希望能在還可以選擇的時候,替自己換個學習的跑道,這也是很可取的態度,至少不是懵懵懂懂的什麼都不在意,換個角度看,換個角色看,也許親子衝突就不會發生了。

畢竟,即使是自己的孩子,即使我們有千萬個擔心,在成長的過程中,也要給他們機會學習自己做選擇,自己承擔結果。

尊重別人的選擇,也許就是我們能提供的最好的支持。

Share

Sunday, April 6, 2008

回到灣區

客居台灣六個星期,終於回來了。這幾年來許多人以為我是客居矽谷長駐台灣,其實正好相反,台灣大選時,我正好在台,灣區某報記者越洋電話打到台灣訪問我,希望我以台灣居民的身分發表一些想法,我才知道因為每年回台灣教學一兩趟,導致大家以為我是安居台灣呢。現在拜科技之賜,住在哪裡其實影響不大,隨時可以通訊,真正有天涯若比鄰之感,不過我這次回台,因為電腦出了問題,許多時間不能在線上作業,也因此沒有機會即時回答上篇文章的回應,希望讀者見諒。

上篇文章一位讀者回應,當價值觀衝突的時候,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,問我如何處理?我自己一直以來在練習的是「擴大心量」的功課,這個其實就是了解每一個人價值觀的不一樣,每一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相信系統,他們有時候和自己的觀念是完全不同的,當我了解到這一點的時候,我會專注在如何處理因為不同而造成的狀況,不會認為是個人的攻擊,或是覺得對方很固執,最重要的是,我清楚價值觀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我也不再驕傲的認為,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。所以我可以比較心平氣和,比較理智來處理這樣的狀況。

這次我在台灣經歷台灣的歷史性總統大選,在大選前一周,我和先生正好有機會做環島旅行,由台北出發,經宜蘭,花蓮,台東,高雄,台南再回台北,探訪家人和朋友,沿途自然有許多機會看到、聽到也談到有關選舉的問題,也都有深綠或深藍的朋友,面臨許多情緒激動的場面,我作為一個觀察者,看得非常清楚,短時間是無法讓深綠的民眾和深藍的民眾「願意了解」彼此的心態,願意去理性地面對彼此,因為完全都是情緒掌控,每邊都有自認為很好很對的理由,都堅持自己很好很對的理由,都想改變對方,都想讓自己合理化,所以到最後就是情緒白熱化。

每當有人問我有關選舉,有關台灣政局,我只能說我希望台灣好,因為那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,我的家人朋友也都在那裡,我能做的也就是讓自己能散發出好的能量,一個讓身邊的人感受到希望的正向能量,不是衝突的情緒,而是合諧的力量,我不能強迫誰改變想法,可是我可以做到去了解,也平和地傳達我個人對民主的認知,耐心地和大家一起度過這一段邁向真正民主的旅途。

了解產生耐心,耐心就可以讓我們減少負面情緒,對於不同的價值觀,就可以比較理性面對了。
Share